您当前位置:资料中心->道路与桥梁工程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资料

发布日期:2014-05-27 点击次数:3019
内容提要:道路勘测设计  课程代码:02405

道路勘测设计

一 单项选择题
1.公路工程两阶段设计是指 B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2 平、纵线形应避免的组合是  D 竖曲线的顶部插入小半径平曲线
3各级公路的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  B0.5%
4设相邻两桩号的横断面面积分别为A1和A2,且均为挖方,桩号间距为L,
则用平均断面法计算该段的土石方数量为 A 
5 关于竖曲线半径,叙述正确的是  D规范中规定一般最小半径和极限最小半径
6 关于平均纵坡,叙述正确的是  D平均纵坡是一定长度的路段内,路线在纵向所能克服的高差与该路段的距离之比
7 纵断面某相邻两纵坡的坡度分别为,,
则变坡角为  A0.045
8根据经验,如果平曲线半径不大于1000m,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的n倍,便可达到线形的均衡性。n值为  D10~20
9 平原区的特征是:地面起伏不大,地面自然坡度在  A3°以内
10 在平面线形的组合类型中,两段同向缓和曲线之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连接的形式是
C 凸型 
11 土石方运量等于  C.平均运距与土石方调配数量之积    
12当道路的设计车速为80km/h时,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宜不小于  B160m
13下列指标中,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的指标是 A.基本通行能力
14 下列哪种方式是解决交叉口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C 立体交叉 
15 对于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中的基本型,为使线形协调,其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合适的是  A 1:1:1  
16 路肩的主要作用是 B 保护路面结构
17高速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年限为  B 20年
18设计交通量的预测起算年应为该项目  C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19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采用的视距是  A 停车视距  
20 关于最大服务交通量和基本通行能力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比值小,服务水平高 
21 某段公路,路线纵坡为8%,超高横坡度为6%,则合成坡度为 C10% 
22 对于公路的长路堑路投,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良地段,设置的纵坡应满足 B  0.3%
23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  A停车视距  
24在路基土石方调配中,考虑借土的情况是D调运距离大于经济运距
25在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当中,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  B 两端的缓和曲线上  
26在平曲线内侧加宽的情况是  A平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  
27公路弯道上设置超高的主要目的是  B 抵抗离心力
28平、纵线形应避免的组合是  D 急弯与陡坡组合
29 考虑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因素是  A 超高渐变率
30在纵断面设计步骤中,“定坡”的前一个步骤是  C 核对
31 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5000~15000辆的是  B 二级公路
32 二、三级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年限为  C15年
33 预测的设计交通量介于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之间时,拟建公路为干线公路,宜选用高速公路 
34 确定车道数和车道宽度或评价服务水平的依据是  D 设计小时交通量
35 汽车行驶时,自驾驶人员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是  A停车视距  
36直接决定道路几何形状的基本依据是  B设计速度 
37对交通干扰和行车安全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A冲突点、合流点、分流点 
38平、纵线形应避免的组合是 D 竖曲线的顶部插入小半径平曲线 
三 填空题
1《路线设计规范》规定:当设计速度≥60km/h时,反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k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
2 在平曲线设计中,圆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要有—3——行程。
3 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称为路线的——纵断面———。
4 在纵断面设计中,变坡点相邻两直坡段坡度分别为=-2%,=+3%,则该竖曲线为——凹形—。
5某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k2+000,相邻纵坡分别为=-1.5%,=+2%,竖曲线半径R=6000m,则曲线长为——210m———。
6为有利于排除路面降水,横坡度由2%(或1.5%)过渡到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1/330———。
7 若四级公路的圆曲线上设有超高,则应设置超高过渡段,超高过渡段在直线和圆曲线上——各分配一半———。
8 互通式立体交叉分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和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9平面交叉口的类型可归纳为加铺转角式、分道转弯式、拓宽路口式、——环形交叉———。
10 高速公路的变速车道分为直接式和平行式。加速车道宜采用——平行式———。 
11 定线就是在选线布局之后具体定出—道路中线————。
12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又可分为部分互通、完全互通和——环形立交———三种。
13 在路基土石方调配中,确定借土或调运的界限是——经济运距———。
14对于丘陵区选线,路线位于平坦地带的布线方式是——走直线———。
15公路设计时常用的定线方法有纸上定线、___直接定线______两种。
16对于新建高速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作为设计标高。
17计价土石方数量等于——挖方+借方———。
18某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k2+000,相邻纵坡分别为=2%,=-3%,竖曲线半径R=6000m,则曲线长为—300m——。
19 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另一条是——设计线———。
四 简答题
1公路超高的过渡方式及其适用范围。
答:无中间带的公路的超高过渡: 绕内边线旋转, 适用于新建公路 ,绕中线旋转 ,适用于改建公路 ,绕外边缘旋转 , 适用于改善路容的地点 , 有中间带的公路的超高过渡: 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 , 适用于中间带较窄时 ,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适用于各种宽度的中间带 ,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 适用于车道数大于4条的公路。
2按照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城市道路分为那几类?(4分)
答: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3城市道路的雨水排除系统分为那几种? 
答:明式系统 , 暗式系统 ,混合式系统。
4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有哪些? 
答:实行交通管制 , 采用渠化交通 , 修建立体交叉。
5平原区选线的要点。
答:处理好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 考虑路线与城镇的关系, 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 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6如何确定加宽过渡段的长度? 
答:对于设置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应采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
。对于不设缓和曲线,,但设有超高过渡段的平曲线,可采用与超高过渡段相同的长度。
既不设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
对于复曲线的的大圆和小圆之间设有缓和曲线的加宽过渡段,均可以按上述办法处理。
7山岭区路线布设类型和布线时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答:沿溪线解决的问题: 河岸选择,路线高度,桥位选择,
    越岭线解决的问题:垭口选择,过岭标高选择,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现,
    山脊线解决的问题,:控制垭口选择,侧坡选择,试坡布线,
8公路的超高过渡方式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答:无中间带的公路的超高过渡:,
   绕内边线旋转 , 适用于新建公路,
   绕中线旋转 , 适用于改建公路 ,
   绕外边缘旋转 , 适用于改善路容的地点 ,
   有中间带的公路的超高过渡:,
   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 , 适用于中间带较窄时 ,
   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 ,适用于各种宽度的中间带 ,
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适用于车道数大于4条的公路 ,
9缓和曲线的作用有哪些?
答: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 ,
  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
  超高横坡度及加宽逐渐变化(1分),行车更加平稳,,
  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10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有哪些? 
答:基本型
   S型 
    卵型 
    凸型
   复合型
   C型
五 计算题
1某平原区二级公路,已知JD1、JD2、JD3的坐标分别为(40961.914,91066.103)、(40433.528,91250.097)、(40547.416,91810.392),并设JD2的桩号为K2+400,JD2的R=150M,LS=40M,求JD2的曲线元素。(小数点保留两位)(12分)
解:象限角 
象限角 
方位角 
方位角
转角  左偏 
平曲线计算:
(1分) 
(1分) 

 



 
2在纵断面图上K10+500处有一变坡点,i1=-3%和i2=2%,变坡点高程为100.00m。该变坡点采用半径为8000m的竖曲线,试计算该竖曲线的诸要素及K10+400处的设计标高
解:  凹形 
曲线长
切线长T=L/2=200m 
外矩
竖曲线起点桩号=(K10+500)-200=K10+300
竖曲线起点高程=100.00+200×0.03=106.00m
桩号K10+400:
横距
竖距 
切线高程=106.00-100×0.03=103.00m
设计高程=103.00+0.625=103.625m
3、在纵断面图上K18+500处有一变坡点,i1=-3%和i2=2%,变坡点高程为100.00m。该变坡点采用半径为8000m的竖曲线,试计算该竖曲线的诸要素及K18+400处的设计标高。
解:  凹形 
曲线长
切线长T=L/2=200m 
外矩
竖曲线起点桩号=(K18+500)-200=K18+300
竖曲线起点高程=100.00+200×0.03=106.00m
桩号K18+400:
横距
竖距 
切线高程=106.00-100×0.03=103.00m
设计高程=103.00+0.625=103.625m
4某公路的平面线形设计,在交点8(JD8)处右偏,ZH点桩号为K8+812.78,采用对称的基本型平曲线,转角αy=22°45′,设计圆曲线半径R=400m,缓和曲线长度Ls=50m,试计算平曲线诸要素及JD、HY、QZ、YH、HZ点里程桩号。(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点)
解:(1分) 
(1分) 

 



JD=ZH+T=K8+918.30
HY=ZH+Ls=K8+862.78
QZ=ZH+L/2=K8+917.19
HZ=ZH+L=K9+021.6
YH=HZ-Ls=K8+971.6

1.按道路布线范围内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倾斜度及平整度,将地形大致划分为平原、微球地形和山岭、重丘地形。
2.平原地形:指一般平原、山间盆地、高原等,地表平坦、无明显起伏、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3°以内 
微丘地形:指起伏不大的丘陵,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相对高差在100m以下,布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
山岭地形:指山脊、都破、悬崖、峭壁、峡谷、深沟等,地形变化复杂、地面自然坡度大多在20°以上路线平、纵、横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桥、隧、涵及防护支挡构造物增多,工程数量及造价明显增加
重丘地形:指连续起伏的山丘,且有深谷和较高的分水岭,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多受地形限制
3.设计小时交通量:是确定车道数、车道宽度和评价服务水平的依据
4.服务水平:服务交通量愈小,驾驶自由度就愈大,舒适性和安全性就愈好,运行质量就愈高。反之,服务交通量大,则服务水平低
5.净高:是指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竖向高度,净高应考虑汽车装载高度、安全高度及路面铺装等因素确定
6.净宽:是指道路在横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横向宽度。净宽包括行车带、路肩、、绿带等宽度。
7.纵断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
  横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
8.直线的最小长度限制:《规范》规定:当设计速度≥60km/h时,反向圆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k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当曲线两端设有缓和曲线时,也可以直接连接,构成S形曲线
※9.极限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是指为保证车辆按设计速度安全行驶所规定的圆曲线半径最小值
※10一般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是指各级公路对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舒适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标准中的一般最小半径值是按
※11.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较大时,离心力的影响较小,路面摩阻力可保证汽车有足够的稳定性,这时可不设超高,设置与直线段上相同的双向横坡路拱形式
12缓和曲线作用: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超高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13.竖曲线最小半径或最小长度三要素:缓和冲击行驶时间不过短满足视距的要求
14.路肩的作用: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供临时停车之用;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增加驾驶的安全和舒适感,尤其是在挖方路段,可增加弯道视距,减少行车事故;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对未设人行道的路,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
15.路拱横坡路的作用:排水
16.中间带的作用:分隔上、下行车流,防止车辆驶入对向车道,减少道路交通干扰,提高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可作为设置道路标志及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也可作行人过街的安全岛; 一定宽度的中间带并种植花草灌木或设防眩网,可防对向车灯眩目,还可起到美化路容和环境的作用;
                设于中央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有一定宽度且颜色醒目,能引导驾驶员视线,增加行车侧向余宽,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17.加宽过渡段的长度:对设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可加宽过渡段应采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
18.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方式:绕内边线旋转 (适用于新建)绕中线旋转   (适用于旧建)绕外边线旋转   (适用于某些建)
19.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
                          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
                          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20.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各自的中线旋转,使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两边缘分别升高与降低而成为倾斜断面
21.中间带宽度较窄时(≤4.5m)可采用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各种宽度的中间带都可采用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对双向车道数大于4条的公路可采用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22.视距的类型: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   错车视距   超车视距
23.土方调配后复核检查:横向调运+纵向调运+借方=填方横向调运+纵向调运+弃方=挖方挖方+借方=填方+弃方
24.关于调配计算的问题:经济运距(经济运距用以确定借土或调运的限界及距离)
25.(多选)平面要素组合类型:基本型曲线
                     S形曲线
                     卵形曲线
                     凸形曲线
                     复合型曲线
                     C形曲线
                     回头形曲线
26.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直线与直坡线、直线与凹形竖曲线、直线与凸形竖曲线、平曲线与直坡线是常用的组合形式平曲线与竖曲线宜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平衡要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
27平、纵线形设计中应避免的组合: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讫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避免使竖曲线顶、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避免小半径的竖曲线与缓和曲线重合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或长度短、半径小的竖曲线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
28.选线的方法和步骤:路线的方案选择   路线带选择   具体定线
29.平原区路线选线要点: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注意土壤水文条件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30.沿河(溪)线的路线布局:只要解决河岸选择、高度选择和桥位选择三个问题
31.越岭线选线主要问题:解决垭口选择、过岭高程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三个问题
32.修正导向线:试定平面和纵断面   一次修正导向线   二次修正导向线 (根据最佳位置的性质分别用不通符号点回到平面折线,成为二次修正导向线)
33分流:一股车流分为两股或多股车流的交通现象称为分流
  合流:两股或多股车流合为一股车流的交通现象称为合流
  冲突点:交叉口内各方向车流固定行驶轨迹的交汇点称为冲突点
34.平面交叉的交通管理方式:无优先交叉   主路优先交叉   信号控制交叉
35.平面交叉类型在具体设计中,常因相交道路的功能、交通量、交通管理和组织方式,将交叉口设计成各具交通特点的形式,可归纳为加铺转角式、分道转弯式、扩宽路口式及环形交叉四类
36.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37.找出行车最危险冲突点:不同形式交叉口的最危险冲突点不尽相同
38.交织长度:当相邻路口之间有足够的距离,是进环和出环的车辆在环道上均可在合适的机会相互交织连续行驶,使该段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39.交织角: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
40.立体交叉的组成:跨线构造物   正线   匝道   匝道端部   出口和入口
41.立体交叉按相交道路的跨越方式可分为上跨式和下穿式两类
   上跨式:这种立体交叉施工方便,造价较低,排水易处理,但占地大,引道较长,跨线桥影响视线
   下穿式:这种立体交叉占地较少,立面易处理,对视线和周围景观影响小,但施工期较长,造价较高,排水困难
42.按立体交叉的交通功能分类:立体交叉按其交通功能可分为分离式立体交叉和互通式立体交叉两类
43.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立体交叉称为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   (菱形立体交叉   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44.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称为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喇叭形立体交叉     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子叶形立体交叉   Y形立体交叉  
X形立体交叉   涡轮形立体交叉   组合形立体交叉
45.按匝道的功能及其与正线的关系分类:右转匝道   左转匝道(直接式  半直接式分为 左出右进式  右出左进式   右出右进式   间接式)
46.匝道的车道、硬路肩宽度与正线不同时,应设置渐变率为1/20~1/40的过渡段
※变速车道为单车道时,减速车道宜采用直接式,加速车道宜采用平行式;变速车道为双车道时,加、减速车道均应用直接式。减速车道接环形匝道时,不宜采用平行式

公路分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国家及省属干线公路可选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或二级公路,交通量不大的干线公路或一般县乡公路可选用三级公路,交通量小的县乡公路可选用四级公路。

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设计阶段:
一阶段设计即一阶段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自然条件:
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水文地质、地质、土壤及植被等,这些自然因素主要影响道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方案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方面。

设计速度是决定道路几何形状的基本依据。

预测年限规定:高速公路及具有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规划交通量应按20年预测;具有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及二、三级公路的规划交通量应按15年预测;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道路某一路段可以通过小客车的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城市道路网可有四种基本形式: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道路建筑限界又称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

海拔高度对λ值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也就是对纵坡的影响很大。为此,在高原地区除了汽车本身要采用一些措施使得汽油充分燃烧,避免随海拔增高而使功率降低过大外,在道路纵坡设计中应适当彩较小的坡度。

理想的最大纵坡i1是指设计车型即载重汽车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理想速度V1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

理想的最大纵坡固然好,但常因地形等条件的制约,这种坡度不是总能争取到的。为此,有必要允许车速由V1降到V2,以获得较大坡度i2的坡道上,汽车将以V2的速度等速行驶。V2称为容许速度,不同等级的道路容许速度应不同,其值一般不小于设计速度的1/2~2/3
与容许速度V2相对应的纵坡i2称为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

整体式断面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以及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避险车道等部分。

公路横断面的类型:1单幅双车道2双幅多车道3单车道

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
城市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的部分统称为行车道。
城市道路类型:1单幅路2双幅路3三幅路4四幅路

对于快、慢车分道行驶的多车道公路可不要求超车视距。
我国标准规定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不得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要求一定比例的路段保证超车视距。

关于调配计算的几个问题:
1经济运距2平均运距3运量

山脊布线常见有三种情况:
1控制垭口间平均坡度不超过规定2控制垭口间有支脉横隔3控制垭口间平均坡度超过规定

路线布设方式:
1平坦地带——走直线2具有较陡横坡的地带——沿匀坡线面线3起伏地带——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

纸上定线适用于技术标准高或地形、地物复杂的路线,定线过程是先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室内定线,然后把纸上路线敷设到地面上;直接定线适用于标准低或地形、地物简单的路线,是在现场直接定出路线中线的位置。

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称为分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称为冲突点。

交叉口设计时,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冲突点和合流点,尤其要减少或消灭冲突点。

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绘制的方法和步骤为:1确定停车视距St。2找出行车最危险的冲突点。3从最危险的冲突点向后沿行车轨迹线各量取停车视距St。4连接末端构成视距三角形。

匝道的设计依据主要有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类型及主线形指标、匝道的设计速度、规划交通量及通行能力。

匝道的特性:1独立性2对称性3组合性4可达性5局域性

                         
 1、2004年颁布实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将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1)高速公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年平均交通量25000-55000辆;六车道45000-80000辆;八车道60000-100000辆。(2)一级公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15000-30000辆;六车道25000-55000辆。(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其日交通量为5000-15000辆。(4)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其日交通量为2000-6000辆。(5)四级公路:为供各种车辆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双车道四级公路为2000辆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为400辆以下
2、设计速度是技术标准中最重要的指标,它对公路的几何形状、工程费用和运输效率影响最大
3、国家及省属干线公路可选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或二级公路,交通量不大的干线公路或一般县乡公路可选用三级公路,交通量小的县乡公路可选用四级公路
7、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车辆可分为四类: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绞接车
8、设计速度(又称计算行车速度),是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10、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其普遍计量单位是年平均日交通量,用全年总交通量除以365而得
11、规划交通量(也称设计交通量)是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量/日),其值为;Nd=No(1+γ)n-1
13、标准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见表1
20、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规范》规定:当设计速度≧60km/h时,同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6倍为宜。(例如80km/h的设计速度的直线最小长度为480km)
21、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规范》规定:当设计速度≧60km/h时,反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2倍为宜
27、规定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旅客感觉舒适(2)超高渐变率适中行驶时间不过短
28、缓和曲线的省略,见表:4
30、基本型设计时为使线形协调,A值的选择最好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为1:1:1~1:2:1,并满足设置基本型曲线的几何条件:2β≤α,α为路线转角,β为缓和曲线角
31、S型: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反向回旋线连续的组合形式,称为~
32、卵型:两同向的平曲线,按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的顺序组合而成的线形,称为~
33、凸型:两段同向缓和曲线之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组合形式(圆曲线长度为零),称为~
34、复合型指将两个以上的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线形
35、C型指两同向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连接(即连接处曲率为0,半径为∞)的组合线形
38、纵断面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的。直线(即均匀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是用坡度和水平杜表示的。直线的坡度和长度影响着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运输的经济以及行车的安全,它们的一些临界值的确定和必要的限制,是以通行的汽车类型及行驶性能来决定的。
39、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渡要设置竖曲线,按坡度转折形式的不同,竖曲线有凹有凸,其大小用半径和水平长度来表示。路线纵截面图上的设计标高,及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
(1)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行车道中线处的 标高。
40、《规范》规定:位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表(4-3)的规定予以折减。折减后如小于4%,则采用4%。(见后表)
41、在挖方路段、设置边沟的低填方路段和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了保证排水,防止水渗入路基而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应设置不小于0.3%的纵坡(一般情况采用不小于0.5%为宜)。当然,对于干旱地区,以及横向排水良好、不产生路面积水的路段,也可不受此最小纵坡的限制。
43、合成坡度: 是指在没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纵坡与超高横坡所组成的坡度,如图4—2
式中:I=合成坡度
      i=路线纵坡度
      ih=超高横坡度
44、我国《标准》规定,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得超过表(4—10)的规定;在积雪或冰冻地区,合成坡度值不应大于8%。
45、为了保证路面排水,《规范》还规定各级公路的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时;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用综合排水措施,以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46、竖曲线的线形有用圆曲线的,也有用抛物线形的。设计上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
47、设变坡点相邻直坡段坡度分别为i1和i2,它们的代数差用w表示即w=i2-i1。当为“+”时,表示凹形竖曲线;当为“—”表示凸形竖曲线。(计算公式见后表)
48、竖曲线的设计要受很多众多因素的限制,其中有个三个限制因素决定着竖曲线的最小半径或最小长度。(1)缓和冲击(2)时间行程不过短(3)满足视距的要求。
51、纵断面设计的方法、步骤:(1)拉坡前的准备工作(2)标注控制点位置。(3)试坡(4)调整(5)核对(6)定坡
52、标注控制点位置:所谓控制点,是指影响路线纵坡设计的高程控制点。如路线起。讫点的接线标高,越岭垭口、大中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和最大挖方深度,沿溪线的洪水位,隧道进、出口,路线交叉点,重要城镇通过点,以及其他路线高程必须通过的控制点位等,都应作为纵断面设计的控制依据。
55、加宽过度面的长度:对于设置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应采用和曲线相同的长度。对于不设缓和曲线,但设置有超高过渡段的平曲线,可采用与超高过渡段相同的长度。即不设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对于复曲线的大圆和小圆之间设有缓和曲线的加宽过渡段,均可以按上述方法处理。
61、土石方数计算公式:V=½(F1+F2)L
 式中:V—体积,即土石方数量(m3)
 F1、F2—分别为相邻两断面的面积(m2)
 L—相邻断面之间的距离(m)
63、选线的步骤和方法:(1)路线方案选择(2)路线带选择(3)具体定线
65、沿河(溪)线:沿河(溪)线是沿着和(溪)岸布置的路线。
67、路线高度:沿河线按路线高度与设计洪水位的关系,有低线和高线两种。(1)低线:一般是指高出设计水位(包括浪高加安全高度)不多,路基临水一侧边坡常受洪水威胁的路线。低线的优点是平、纵面线形比较顺直、平缓,易争取到较高标准,路基土石方工程也较省,变坡低,易稳定;路线活动范围较大,便于利用有利地形和避让不良的地形、地质;便于在沟口直跨支流,必须跨越主流时也较易处理。最大缺点是受洪水威胁,防护工程较多。(2)高线:是指高出设计水位较多,基本不受洪水威胁的路线,一般多用在利用大段较高台地,或傍山临河低线易被积雪掩埋以及为避让艰巨工程而提高线位等情况。他的优点是不受洪水侵袭,废方较易处理。但由于高线一般位于上坡上,路线必然随山势曲折弯曲,线形差,工程大;遇缺口时,常需设置较高的挡土墙或其他构造物;此外如避让不良地质和路线跨河,都较低线困难。
70、路线分设方式:(1)平坦地带——走直线(2)具有较陡横坡的地带——沿匀坡线布线(3)起伏地带——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
71、交叉口: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
72、交叉口的交通分析: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称为“分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方向的地点称为“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称为“冲突点”。此三类交错点都存在相互尾撞、剂撞或碰撞的可能性,是影响交叉口行车速度、通行能力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以直行与直行。左转与左转以及直行与左转车辆之间所产生的冲突点,对交通的干扰和行车的安全影响大,其次是合流点,再次是分流点。因此,在交叉口设计时,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冲突点和合流点,尤其要减少或消灭冲突点。
73、交叉口的类型:(1)加铺转角式(2)分道转弯式(3)扩宽路口式(4)环形交叉
75、交织:所谓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分离的过程。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交织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当相邻路口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使进环合出环的车辆在环道上均可在合适的机会相互交织连续行驶,该段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77、立体交叉的组成:(1)跨线构造物(2)正线(3)匝道(4)出口与入口(5)变速车道
78、立体交叉的类型:按相交道路的跨越方式分类:(1)上跨式(2)下穿式。
79、立体交叉的功能分类:分为分离式立体交叉和互通式立体交叉两大类。
81、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包括:(1)菱形立体交叉(2)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82、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包括:(1)喇叭形立体交叉(2)苜蓿叶式立体交叉(3)子叶式立体交叉(4)Y形立体交叉(5)X形立体交叉(6)涡轮式立体交叉
                         
道路平面线形是由直线上、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构成的,称之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圆曲线半径公式:R=V2/127(μ±ih)
我国《标准》根据不同的φh值,对于不同等级的公路规定了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选用曲线半径时,最大半径值一般不应超过10000m。
圆曲线的最小长度:在曲线上行驶里程需要9s。
回旋线公式:
A= 
A表示回旋线曲率变化的缓急程度。
L表示回旋线形的缓和曲线长度。
圆曲线公式元素:
q=Ls/2-Ls3/240R2
p=Ls2/24R-Ls4/2384R3
β0=28.6479Ls/R(°)
T=(R+p)tan(a/2)+q
L=(a-2β0)πR/180+2Ls 
E=(R+p)sec(a/2)-R
J=2T-L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1旅客感觉舒适2超高渐变率适中3行驶时间不过短
缓和曲线参数A值
经验认为:使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时,回旋线参数A和与之连接的圆曲线之间只要保持R/3≤A≤R,便可得到视觉上协调而又舒顺的线形。
如R超过了3000m,即使A小于R/3,在视觉上也是没有问题的。
四级公路不是缓和曲线

路线纵断面图上的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

平均纵坡:是指在一定长度路段内,路线在纵向所克服的高差值与该路段的距离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它是衡量纵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公式:ip=H/L
《标准》规定:二级、三级、四级公路越岭路线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以接近5.5%为宜;越岭路段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以接近5.0%为宜,并注意任何相接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

设计速度(km/h)120   100   80   60   40   30   20 
合成坡度值(%)10.0 10.0 10.5  10.0  10.0 10.0 10.0
竖曲线的要素公式:k=L/(i2-i1)=L/ω ,L=Rω ,T=L/2=Rω/2  E=T2/2R或E=Rω2/8=Lω/8=Tω/4

在纵断面设计中,竖曲线的设计要受众多因素的限制,其中有三个限制因素决定着竖曲线的最小半径或最小长度。1缓和冲击   2时间行程不过短    3满足视距的要求。

道路横断面是指中线上各点沿法向的垂直剖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组成的。

路拱:为了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将路面做成由中央向两侧倾斜的拱形,称为路拱。

中间带:四条和四上车道的公路应设置中间带。
作用:1将上、下行车流分开,既可防止因快车驶入对向行车道造成车祸,又能减少公路中心线附近的交通阻力,从而提高通行能力。
2可作设置公路标志牌及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也可作为行人的安全岛使用。
3设置一定宽度的中间带并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眩目,还可起到美化路容和环境的作用。
4设于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由于有一定宽度且颜色醒目,既引导驾驶员视线,又增加行车所必须的侧向余宽,从而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加宽的过渡:为了使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上设置了加宽的宽度,需设置加宽过渡段。
1比例过渡 2高次抛物线过渡 3回旋线过渡 4直线与圆弧相切过渡 

平曲线超高:为抵消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形式,称为平曲线超高。

爬坡车道:是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上坡方向左侧增设的供载重车行驶的专用车道。
避险车道:是在长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下坡方向右侧为失控车辆增设的专用车道。

在道路平面上的暗弯(处于挖方路段的曲线和内侧有障碍物的曲线)、纵断面上的凸形竖曲线以及下穿式立体交叉的凹形竖曲线上都有可能存在视距不足的问题。

驾驶员发现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根据其采取措施的不同,行车视距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自驾驶人员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2会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3错车视距。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汽车相遇,发现后即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4超车视距。在双车道道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路基土石方:是公路工程的一项主要工程量,在公路设计和路线方案比较中,路基土石方数量的多少是评价公路测设质量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
土石方数量计算:V=(F1+F2)L/2   F1、F2——分别为相邻两断面的面积 L——相邻断面之间的距离
路线高度
低线一般是指高出设计水位(包括浪高加安全高度)不多,路基临水一侧边坡常受洪水威胁的路线。
高线是指高出设计水位较多,基本不受洪水威胁的路线,一般多用在利用大段较高台地,或傍山临河低线易被积雪掩埋以及为避让艰巨工程而提高线位等情况。
越岭线: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称为越岭线。
解决的问题:垭口选择、过岭标高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的拟定。
垭口选择
1垭口位置选择 2垭口标高选择 3垭口展线条件选择 4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
过岭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浅挖低填 2深挖垭口 3隧道穿越 
展线方式
越岭线的展线方式主要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三种。

侧坡选择
分水岭的侧坡是山脊线的主要布线地带。要选择布线条件较好的一侧,以取得平、纵线形好、工程量小和路基稳定的效果。

定二次修正导向线。目的是用横断面最佳位置修正平面,避免横向填挖过大。

定线是在二次修正导向线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修正导向线是一条平面折线,显然不满足技术标准的要求,为此必须适当取值,并用平曲线连接,定出中线的确切位置。

坐标计算
设起点坐标JD0(XJ0,YJ0),第i个交点坐标为JDi(XJi,YJi),i=1,2,…,n,则坐标增量DX=XJi-XJi-1 DY=YJi-YJi-1  交点间距S= G=+   ,θ=arctanIDY/DXI  
计算方位角A  
DX>0,DY>0, A=θ     DX<0,DY>0,    A=180-θ  DX<0,DY<0,    A=180+θ DX>0,DY<0,        A=360-θ
转角 ai=Ai-Ai-1    ai为“+”路线右转,ai为“-”路线左转

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
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路径行驶,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
3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
把交叉口设计成各具交通特点的形式,可归纳为加铺转角式、分道转弯式、扩宽路口式及环形交叉四类。
立体交叉是利用跨线构造物使相交的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相互交叉的连接形式。立体交叉是高速道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交通量玉通行能力计算公式
(1-1)
Nd=N0(1+)n-1
2、各级公路车辆折算系数
表1-5
车辆编号 代表车型 折算系数 车种说明
1 小客车 1.0 载质量小于2t的货车和
19座以下的客车等
2 中型车 1.5 19座以上客车与载质量
大于2t小于7t的货车
3 大型车 2.0 载质量在7~14t之间的货车
4 拖挂车 3.0 载质量大于14t的货车
3、图3-8为按回旋线敷设缓和曲线的基本图式,其几何元素的计算公式如下:

图3-8按回旋先敷设缓和曲线
q=(m)(3-13)
p=(m)(3-14)
0=28.6479(。)(3-15)
T=(R+p)tan(m)(3-16)
L=(-20)(m)(3-17)
E=(R+p)sec(m)(3-18)
J=2T-L (m)(3-19)
4、缓和曲线的省略   临界曲线半径  表3-5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临界曲线半径 2100 1500 900 500 250 130
5、城市道路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设计速度(km/h) 80 60 50 40
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m) 2000 1000 700 500
6、满载与H的关系 (表4-2)
海拔高度H(m)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海拔荷载修正系数 1.00 0.89 0.78 0.69 0.61 0.53
7、高原纵坡折减值(表4-3)
海拔高度(m) 3000~4000 >4000~5000 >5000
折减值(%) 1 2 3
9、各级公路的合成坡度值(表4-10)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合成坡度值(%) 10.0 10.0 10.5 10.0 10.0 10.0 10.0
10、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取xoy坐标系如图4-3所示,设坡点相邻两直坡段坡度分别为i1和i2它们的代数差用表示,即=i1-i2。当为“+”时,表示凹形竖曲线;为“—”时,表示凸形竖曲线。

竖曲线要素示意图
在图坐标系下,二次抛物线一般方程为:
y=+iX
在竖曲线上任一点P,其斜率为:ip=
抛物线上任一点的曲率半径为:
R=3/2/
式中=i,=,代入上式,得:R=k(1+)3/2
因为i介于i1和i2之间,且i1i2均很小,
故i2可略去不计,则:R≈k
当x=0时,i=i1则:y=+i1x
当x=L时,i=+i1=i2,则:k=   
 即R=  L=  因为T=T1≈T2  
则 T==
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
因为h=PQ=yP-yQ=  
则h=   竖曲线外距  E=
11、※计算题
某山领区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5+030.00,高程为427.68,i1=+5%,i2=-5%,竖曲线半径R=2000m。试计算竖曲线诸要素以及桩号为K5+000.00和K5+100.00处的设计高程。
1.计算竖曲线要素
=i2-i1=-0.04-0.05=-0.09,为凸形。
曲线长L=R=2000×0.09=180m
切线长T=
外距E=
2.计算设计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K5+030.00)-90=K4+940.00
竖曲线起点高程=427.68-90×0.05=423.18m
桩号K5+000.00处:
横距x1=(K5+000.00)-(K4+940.00)=60m
终点桩号=(K5+030.00)+90
竖距h1=0.90m
切线高程=423.18+60×0.05=426.18m
设计高程=426.18-0.90=425.28m
桩号K5+100.00处:
横距x2=(K5+100.00)-(K4+940.00)=160m
竖距h2=
切线高程=423.18+160×0.05=431.18m
设计高程=431.18-6.40=424.78m
12、坐标计算
先建立一个贯穿全线统一的坐标系,一般采用国家坐标系统。根据路线地理位置和几何关系计算出道路中线上各桩点的统一坐标,编制逐桩坐标表,然后根据逐桩坐标实地放线。
1.路线转角、交点间距、曲线要素及主点桩计算
设起点坐标JD0(XJ0,YJ0),第i个交点坐标为JDi(XJi,Yji),i=1,2,…,n,则
坐标增量     DX=XJi-XJi-1
DY=YJi-YJi-1
交点间距   S=
象限角     =arctan
计算方位角A    DX>0,DY>0,  A=
                DX<0,DY>0,  A=180-
                DX<0,DY<0,  A=180+
                DX>0,DY<0,  A=360-

上一条公路工程地质复习资料下载
下一条测量学复习资料

 版权所有:长春市德邦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吉ICP备13004476号

 电话:0431-85690458 地址:吉林大学南岭校区(人民大街5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