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资料中心->生物制药

人体解剖生理学自考复习资料下载

发布日期:2014-05-27 点击次数:1913
内容提要:人体解剖生理学   课程代码:02068

人体解剖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分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正常人体生命现象,就要涉及到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生殖、神经等系统以及肌肉活动的功能特点,产生的原理、活动规律以及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2.细胞内液:体液的2/3在细胞内,是细胞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得以进行的场所,称为细胞内液。
3.内隐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狀杰,,称为内稳态(也称稳态)。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维持组织兴奋性正常的必要条件。
4.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纤维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5.体液调节:指体液因子(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调节。
6.液态镶嵌模型假说:生物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右不同分子结构,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7.细胞周期:细胞经过生长到分裂完成生殖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换句话说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
8.同源染色体:两条分别来自母本和父本,形态,大小和结构相似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相互配对。
9.骨组织:是坚硬的结缔组织,由骨组织细胞和骨基质组成。
10.兴奋性:机体受到周围环境发生改变的刺激时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11.闯强度或阈值:一般将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具有足够的,恒定的持续时间)称为阂强度或闯值。
12.单纯扩散:是指旨溶性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细胞膜的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13.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側向细胞膜的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但它们是借助于细胞膜结构中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而进行的,因此称为易化扩散。
14.主动转运:是指细胞膜物质分子或离子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细胞代谢供给能量。
15.净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高等哺乳动物神经和肌肉细胞膜静息膜电位一般为—70 ~—90mv。
16.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在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17.骨膜:被覆于骨外面,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膜。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
18.关节囊:它是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囊,其两端附于关节面以外的骨面。
19.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20.血清:血凝块收缩,析出淡黄色澄清液体,称为血清。
21.等渗溶液:以人体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此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22.溶血: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出,称为溶血。
23.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24.血型:所谓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25.循环:是指各种体液(如血液、淋巴液、脑脊液等)不停地流动和相互交换的过程。
26.期前收缩:在心肌舒张早期以后给予较强的刺激所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额外收缩)。
27.代偿间隙:心肌出现期前收缩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隙。
28.窦性心率:由窦房节所控制的心率称为窦性心率。
29.心音:在心的射血过程中,心肌收缩和瓣膜关闭等机械震动所发出的声音称为心音。
30.心率:为每分钟心跳频率。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平均每分钟约为75次。
31.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的物质交换。
32.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3.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4.腹式呼吸:主要由膈肌收缩和舒张产生的呼吸由于腹壁起伏故称为腹式呼吸。
35.气胸:胸膜腔与外界空气相通称为气胸。
36.潮(流)气量:每次吸人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
37.肺活量:补吸气盒,补呼气量和潮气量三者之和称为肺活量。
38.血氧含量:lOOmL血液中Hh所能结合的最大02量为血氧含量。
39.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消化有两种:(1)机械性消化;(2)化学性消化。
40.吸收:这种小分物质透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41.紧张性收缩:消化管平滑肌在静息时仍保持在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此即紧张性收缩。
42.分节活动:分节活动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好张的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43.能量代谢:生物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与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44.食物的热价:l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食物的热价。在动物体内生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称为生物热价;在体外物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称为物理热价。
45.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升氧所能产生的热量称该物质的氧热价。
46.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与吸人的氧气量的比值。
47.肾单位: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48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表现为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
49.原尿:滤人肾小球囊腔的滤出物称为原尿。
50.肾小管的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中的物质转运出肾小管,回到围绕在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的过程。
51.终尿:离开集合管而进入肾的液体。
52.肾糖阈:尿中能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53.渗透利尿: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则小管液渗透压升高,以致阻碍水分的重吸收,较多的水随种尿排出,这种现象称为渗透利尿。
54.高渗尿:排出的尿,其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高,称为高渗尿。
55.低渗尿:如果尿的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低、称为低渗尿
56.水利尿:大量饮水后,引起排尿量增加,称为水利尿。
57.排尿反射:膀胱充胀刺激膀胱壁上的牵张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的传人纤维传人,至脊髓的腰.骶部排尿的初级中枢,初级中枢传出冲动分别沿阴部神经及盆神经传至外括约肌及膀胱壁,使膀胱壁收缩及外括约肌松弛,引起排尿。这就是排尿反射,该过程受高级中枢控制。
58.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特定的刺激形式特别敏感,就是说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这种刺激形式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59.暗适应:当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任何东西都看不清楚,经过一段时间,逐步恢复了暗处的视力,称为暗适应。 
60.明适应:从暗处到强光下,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视物,自由稍等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
61.屈光不正:眼的折光系统与眼球的前后径不匹配,在眼处于静息状态时,平行光线就不能聚焦于视网膜上,此称为屈光不正。它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62.骨传导:声波还可以直接引起颅骨振动,进而振动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这称为骨传导。
63.传导性耳聋:外耳和中耳担负传导声波的作用,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引起的听力衰减,称为传导性耳聋。
64.神经性耳聋:内耳及听神经部位发生病变引起的听力减退,称为神经性耳聋。
65.散光:正常眼折光系统的各个折光面都是下正球面,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折光面(通常在角膜)在某一方位上的曲率变大,而另一方位的曲率变小,这样通过角膜射人跟内的光线就不能同时在—个平面上聚焦,造成视物不清,称为散光,可用适当的柱面镜矫正。
66.主神经系统:机体内控制内脏功能的神经系统,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
67.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常引起一定的体丧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此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68.牵张反射:当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69.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传递信息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70.应激反应:当人体突然受到创伤、疼痛、寒冷、中毒、感染、紧张、恐惧等有害刺激时,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急剧增高,增强人体对这些有害刺激的抵抗力和耐受力。这种现象称为“应激反应”。
71.妊娠:是新个体的产生过程,包括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胎儿的生长以及分娩等过程。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组织学是借助显微镜研究各器官、组织以及细胞的微细结构的科学。
2.细胞是人体和其它生物体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结构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4.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的氧化供能,故有细胞内“动力工厂”之称。
5.核孔是核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
6.根据上皮细胞的排列层数和形状,又将被覆上皮分为以下六种:(1)单层扁平上皮。(2)单层立方上皮。(3)单层柱状上皮。(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5)复层扁平上皮。6)变移上皮。
7.组织分为四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8.骨组织细胞类型: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及破骨细胞。
9.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是神经系统的主要组织成分。 
  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含有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神经胶质细胞是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等作用。
10.钠泵的作用是:在细胞代谢供能的情况下能够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外K+移人以形成和保持Na+、K+在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
11.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肌肉收缩时肌细胞内肌丝并未缩短,只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个肌细胞和整块肌肉的收缩。
12.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等三种蛋白质组成。
13.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分子、原肌球蛋白分子和肌原(钙)蛋白分子构成,从z线上伸出形成I带,并伸人A带到H带两側,形成6条肌动蛋白微丝围绕一条粗的肌球蛋白微丝的立体图案。每一条细肌丝周围有3条粗肌丝。
14.的构造由骨质、骨髓、骨膜和血管等构成。
15.骨髓: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在胎儿和幼儿时期,骨髓腔内全部是红骨髓,随着年龄增大,在成人的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所代替,成为黄骨髓。
16.关节是人体骨连结的主要形式,由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构成。
17.脊柱从侧面观,可见脊柱呈颈、胸、腰、骶4个弯曲,颈,腰曲突向前,胸,骶曲突向后,使脊柱形似弹簧.可减少运动时对脑的振荡。
18.上肢肌包括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手肌。
19.肌肉分为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四种,每块骨骼肌分为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腹主要由横绞肌纤维组成,有收缩能力,肌腱位于肌腹两端,主要由平行的胶原纤维囊构成。无收缩能力,肌肉一般以肌腱附着在骨上,是力的传递结构。
20.肌肉的配布的特点与人体直立姿势,行走、劳动及身体重心位置有关,一切复杂运动总是由作用不同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来实现的。
  肌的形态分类: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
  人体肌内分为躯干肌、头颈肌,上肢肌和下肢肌四部。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及会阴肌,头颈肌可分为头肌和颈肌二部。上肢肌可分为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四部分。下肢肌包括:髋肌,大腿肌,小腿肌,足肌。
21.骨连结: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直接连接是骨与骨之间借助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比较牢固,一般无活动性。间接连接又称关节。或滑膜关节,有较大的活动性。
22.肌由肌腹和肌睫构成。肌腹位于中部,由骨骼肌纤维构成,可收缩,舰腱位于两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无收缩功能。
23.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 45 。
   血浆中的缓冲对:NaHCO3/H2C0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 HP04/NaH2P04。
红细胞内的缓冲对: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K2 HPO4/KH2P04,  KHCO3/H2 CO3。
24.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02和C0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
红细胞和血小板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造血就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成熟的过程,它是—个连续而又分阶段的过程。
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
蛋白质、脂类和糖,维生素B,:、叶酸和铁。
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衰老破裂,变形能力降低被吞噬。
25.白细胞分为三类:(1)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2)单核细胞(3)淋巴细胞。
26.血小板又称血栓细胞,体积很小,血小板无细胞核,但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数为10万—30万/uL.
   主要生理功能: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促进生理性止血,参与血液凝固,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27.血液凝固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c 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包括两个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生成血浆纤维蛋白完成凝血。
28.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降解。
29.内存在很多抗凝物质,血浆中有抗凝血酶,肝素和蛋白酶c等抗凝物质。






30.凝集原是存在于红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它在凝集反应中起着抗原作用。能与红细胞上的
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称为凝集素。
ABO血型系统
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B 无
O型 无A,无B 抗A,抗B
31.RH阴性的的母亲,如怀的胎儿为RH阳性血型,胎儿的红细胞可因胎盘绒毛脱落等原因而进人母体产生RH抗体。她再次妊娠时,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如胎儿仍为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如胎儿仍为RH阳性血型,则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而死亡,成为死胎。
32.通常在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33.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动脉将心脏输出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是离心的管道。静脉则把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带圆心脏,是回心的管道。毛细血管是位于小动脉与小静脉间的徽细管道,管壁薄,有通透性,是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換的场所。
34.心腔内的瓣膜、腱索、乳头肌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房室瓣在心肌收缩时倒翻人心房,使瓣膜关闭严密,防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的定向流动。
心脏:位于胸腔纵隔的前下部,心包内,偏左,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2/3位于正中线的左侧。
心尖:指向左前下方。
心底:朝向右后上方,有出人心脏的大血管口
胸肋面和膈面的两面表面有环形沟叫冠状沟,是心室、心房的分界。
前后有从冠状沟到心的纵沟,叫室间沟,分别叫做前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的分界线。
心脏的基本结构

入口 出口
右心房 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窦开口 右房室口
右心室 右房室口,有右房室瓣(三尖瓣)。 肺动脉口,有肺动脉瓣
左心房 4个肺静脉口 左房室口
左心室 左房室口,有左房室瓣(二尖瓣) 主动脉口,有主动脉瓣

35.体循环的动脉从左心室发出,分布于全身,颈总动脉是营养头颈部的动脉主干。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壁上,有一小体称颈动脉体,是血液的化学感受器,能接受血液中02和C02分压变化的刺激,反射地调节呼吸运动。颈内动脉的起始处稍膨大,称颈动脉窦,内有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调节血压。
36.体循环静脉可分为三大系统,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包括门静脉系)和心静脉系。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背部等处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下腔静脉系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部静脉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的静脉血液管道。
37.淋巴管道可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于和淋巴导管。淋巴导管最后注入静脉内,毛细淋巴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彼此吻合成网,并逐渐汇合成愈来愈大的淋巴管。淋巴管的管壁极薄,主要由内皮细胞、弹性纤维与少量平滑肌组成,故也具有收缩功能。以推动淋巴前进,淋巴管内和静脉一样也有瓣膜存在,可防止淋巴液倒流。淋巴结形态大小不一,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由网状内皮组织及淋巴组织所构成。淋巴液可以由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经滤过后由输出淋巴管流出。
38.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普肯耶纤维网。
39.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征。
40.窦房节细胞的自律性最高,其次为房室交界,普肯耶纤维网自律性最低。
41.心房收缩期  包括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
42.典型的心电图有:PQRST五个波组成:(l) P波:反应左右两心房去极化过程产生的电位变化。(2) QRS波群:代表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产生的电位变化。(3) T波:代表左右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43.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是由上皮细胞构成的扁平而椭圆小体.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和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在心室、房室和肺循环血管中在许多压力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心房中感受血容量增大的感受器又称容量感受器。
44.B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拮抗的。心迷走神经兴奋,末稍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相结合,心脏活动减弱(抑制作用);心交感神经兴奋,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相结合,引起心脏活动增强(兴奋作用)。
45.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所组成。临床通常把鼻,咽、喉叫上呼吸道,把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叫下呼吸道。结构与功能特点:呼吸道黏膜具保护作用(加温、湿润、清洁);平滑肌的舒缩作用调节气道阻力。
46.鼻是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外鼻以骨与软骨为基础,覆以鼻翼肌及皮肤。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以对鼻前孔通向外界,一对鼻后孔通向鼻咽部。
47.外鼻孔里面衬以皮肤,上有鼻毛。鼻毛能过滤尘埃起净化空气的作用。鼻腔是由骨和软骨覆以黏膜而成的,内有丰富的血管和腺体。其分泌的黏液能附着吸入气中的灰尘、粉末、烟灰等小颗粒。然后随分泌物排出体外。鼻腔黏膜还起着增加吸入气的温度和湿度的作用,有利于保持肺泡气的温度和湿度。咽部:是消化和呼吸的共用管道。存在吞咽反射。
48.喉的软骨中以甲状软骨最大,它的中间向前方突出叫喉结;是呼吸通道,又是发音器官。吞咽反射:会厌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后上方,吞咽时喉上提,会厌软骨盖住喉入口处,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49.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的主要结构是由肺内导管部(支气管树)和无数肺泡所组成。左肺狭长,右肺宽短。上端为肺尖,下面为肺底,也称膈面。肺的分叶:左肺由斜行的叶间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由斜行的叶问裂和横行的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50.肺的平滑肌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迷走神经兴奋时,平滑肌收缩,管腔变小;交感神经兴奋时,平滑肌舒张,管腔变大赛此外,体外因素也对支气管平滑肌起调节作用,肾上腺素可以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乙酰胆碱、组织胺、缓激肽等则使之收缩。
51.正常成年男子肺活量约为3500mL,女子约为2500ml。肺活量的大小反映了肺每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标志。无效腔: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道空间。解剖无效腔:鼻-终末细支气管等呼吸道空间。肺泡无效腔:肺泡中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无效腔。正常人肺泡无效腔接近于零。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52.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与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群。
(1)脊髓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颈段3 -5和胸段前角。
(2)延髓产生基本呼吸节窜,延髓呼吸中枢。
(3)脑桥呼吸中枢长吸中枢,呼吸调整中枢。
(4)上位脑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等调节呼吸运动。
53.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直肠;消化腺包括口腔大唾液腺,肝,胰及消化管壁内的小腺体如胃腺、肠腺等,它们均借排出管道将分泌物排人消化管腔内,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由大块食物变为小块食物;通过咬切、磨碎、吞咽、胃肠蠕动运送下行并最后排出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复杂的大分子物质经消化作用变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系统的功能
消化食物。摄取营养、排除残渣及防御、内分泌。
54.胃与食管连接处的人口,称贲门;胃的下端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出口,称幽门;幽门处的环形肌特别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
形态:胃有上、下口,前、后壁,大,小弯,上口称贲门,接食管,下口称幽门,续十二指肠,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
胃小弯:.前后壁在上方构成的弓状缘,凹向右上,靠右侧有角切迹。
胃大弯:前、后壁在下方构成的弓状缘,凸向左下。
55.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56.通过肝固有动脉流人肝脏的动脉血(富含氧气)以及通过门静脉流人肝脏的静脉血(富含营养物质),分别经小叶问动脉和小叶间静脉流人肝血窦,这两种血液在此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然后汇人中央静脉,最后汇集成肝静脉,出肝后即人下腔静脉。
57.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属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物,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
58.消化系统除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1)粘膜层:上皮、固有层、粘膜肌层。(2)粘膜下层(3)肌层(4)外膜。
59.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l)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管的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
60.十二指肠内容物对胃运动的抑制作用,具有自动控制的性质,是实现胃排空的重要机制。正常时胃的排空是间断的,这是由促进胃运动和抑制胃运动两种作用相互消长的结果。
小肠:长5-7米,分为三部。
小肠的分部:
(1)十二指肠:长20 - 25cm。呈“c”形弯曲,包绕胰头。
分为上部:有十二指肠溃疡的易发部位。
降部:是胆总管的开口。有十二指肠乳头。
水平部:
升部:空肠分界。
(2)空肠:近侧2/5,位左上腹部,腔大壁厚,供血丰富,运动快,内容物少。
(3)回肠:远侧3/5,右下腹部,腔小壁薄,血管少,运动慢,内容物多。
61.胰腺中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液:无色、无嗅的碱性液体,pH =7.5 -8.4,最重要的消化液,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约为1-2L。       主要成份及作用:
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为消化酶提供弱碱性环境。
胰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等小分子糖。
胰脂肪酶:脂肪分解为甘油一脂何脂肪酸。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胨。
还含有少量羧基肽酶、氨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62.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大部份营养成份在小肠内吸收,小肠内容物进人大肠时已经不含有多少可被吸收的物质了。大肠主要吸收水份和盐类。
63.脂肪,盐酸和高渗溶液则是胃肠道内抑制胃液分泌的三个重要因素。
64.胆汁的作用
(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
(2)促进脂肪酸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利胆作用,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胆汁。
65.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I升氧所能产生的热量称该物质的氧热价。
66.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生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RQ)。
67.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I)肌肉活动;(2)精神活动;(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4)环境度。
68.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四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尿液,排除机体代谢的有害物质,维持内环境的恒定。
69.机体内溶于水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和多余的水分以及被破坏的激素、毒素和药物等物质,它们经循环系统运送至肾,在肾内形成尿液,再经输尿管道排出体外,泌尿系统是人体代谢产物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70.肾髓质由许多小管道组成,色淡。它由1  5-20个肾锥体所组成,切面呈三角形.基底朝向皮质,尖端朝向肾窦,称肾乳头,有时2 -3个肾锥体合成一个肾乳头。肾乳头顶端有许多乳头孔为肾集合管的开口,肾形成的尿液由此孔流人肾小盏内。2 -3肾小盏合成1个肾大盏,2-3肾大盏合成1个肾盂,肾盂出肾门再延续为输尿管。
皮质:居表层,色深,并深入髓质,形成肾柱。
肾柱:浅层肾皮质伸入肾椎体之间的部分称为肾柱。
自髓质放射状伸人皮质的条纹称髓放线。
71.组织分皮质和髓质.外侧部称为皮质,内侧部称为髓质。
72.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由毛细血管盘曲而成的血管球。
73.一般出球小动脉较人球小动脉细,因而在血管球内形成较高的压力。肾小囊外层细胞与近曲小管上皮相连,肾小囊腔与近曲小管管腔相通。肾小囊内层由突起的足细胞构成。
74.近曲小管是肾小管从吸收功能的重要部分。
75.近球小体球旁复合体是肾素产生的部位。  ,
76.颗粒细胞是人球小动脉中层待殊分化的细胞,内含分泌颗粒,分泌颗粒内含肾素。
77.肾的血液供应来自腹主动脉分出的左,右肾动脉。
78.尿的生成包括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小管的分泌。
79.决定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因素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与囊内压。
80.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和K+的排出,有保钠排钾作用,同时也增加对C1 -和水的重吸收。
醛固酮的分泌除受血管紧张素调节外,血K’浓度升高和血Na+浓度降低.都能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81.视杆细胞的功能: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较高,在弱光下起的作用较大,人在较暗的环境中视物时,能看到物体,这是视杆细胞的功能,视杆细胞所含的感光物质是视紫红质。
82.椭圆囊,球囊和三个规管总称为前庭器官。
83.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它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84.脊髓有相应的31个脊髓节,即颈段8节,胸段12节,腰段5节,骶段5节,尾段1节。
85.脊髓灰质前端膨大称前角,后端窄细,称后角,前角内有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其轴突组成前根,支配骨骼肌,后角内主要聚集着与传导感觉的相关联络神经元。
(1)后角:主要是聚集着中间神经元,接受由后根传人的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冲动。
(2)前角: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有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其轴突构成前根,支配骨骼肌。白质:位于灰质周围,分为三个索:后索、前索和外侧索,内有上行或下行的传导束,能将脊髓各段的传人冲动向上传导至脑,或将脑部发出的传出冲动向下传导至脊髓各段。
86.由脑的各部位向下行的传导束有: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以及网状脊髓束等。
87.脑干自上而下分为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
延髓:脑干最下部,包含锥体,锥体交叉、薄束结节、楔束结节、第四脑室。
脑干:其神经核团为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
脑神经核为与脑神经相连的核团
包括: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躯体感觉核。
非脑神经核团为不与脑神经直接相关的核团。
包括:薄束核.楔柬核、脑桥核、下丘、上丘、红核、黑质。
88.大脑两半球分为五个叶:即中央沟以前,外侧沟以上的额叶,外侧沟以下的颞叶,顶枕沟后方的枕叶中侧沟上方,中央沟与顶枕沟之间的顶叶,以及深藏在外侧沟内的岛叶。
89.锥体系统(锥体系)包括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两部分。
90.由于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主要可分为三类:(1)轴突—胞体式突触;  (2)轴突—树突式突触;(3)轴突—轴突式突触。
91.能与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结合的受体有两类:一类称为α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另—类称为p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
92.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放、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93.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放传出冲动
94.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使大脑皮质维持觉醒。
95.冲经垂体释放的催产素和血管升压素都是在下丘脑合成的。
96.人的生长素( GH)主要作用是艇进全身的生长发育。
97.糖皮质激素是机体调节糖代谢的一种重要激素,它能促进蛋白质分解,使氨基酸在肝中转变为糖原,另一方面又对抗胰岛素作用,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
98.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它还能促进脂肪分解,使酮体增多。
99.男性尿道起于膀胱的尿道内口,终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全长约16-20厘米,根据其行程分为三部分:(1)前列腺部:为穿过前列腺的一段尿道,其管腔最粗,后壁上有射精管和前列腺排泄管的开口。(2)膜部:是穿尿生殖膈的一段尿道、管腔最细,其周围有骨骼肌形成的尿道膜部括约肌。(3)海绵体部:位于尿道海绵体内,最长。此部的起始处在尿道球内,称尿道球部。临床上常将膜部和前列腺部合称为后尿道,把海绵体部称为前尿道。
  尿道全长有两个弯曲和三个狭窄。两个弯曲,一个位于耻骨联合的后下方,称耻骨下弯,此弯曲恒定不变;另—个位于耻骨联合的前下方。称为耻骨前弯,此弯曲可随阴茎上举而纠正。三处狭窄分别在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其中尿道外口最为狭窄。因此,临床上进行导尿或尿道插入其它器械时,要注意这些弯曲和狭窄,以免损伤尿道。
三、重点与难点
1.机体功能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调节最重要。
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纤维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必须通过反射才能完成,所以,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即感受器、传人神经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和传人神经是感受的传人部分,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的刺激,并将各种刺激形式转变成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中枢是整合部分,对传人信号进行分析,并发出传出信号。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快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指体液因子(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持久、广泛。
一些有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血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的称为远距分泌,或全身性体液调节,例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缓慢、广泛、持久的特点。
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临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或局部体液调节。
有些神经元也可分泌激素,有血液运输作用于远隔部位的靶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相应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
  身调节是指器官、组织和细胞既不依赖神经调节,也不依赖体液调节的条件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涉及的范围只限于该器官、组织或细胞。
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体液调节的补充。
2.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刺激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建立的,条件反射可以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且数量有限的—,类反射活动,是由非条件刺激引起的,有固定的反射弧。
3.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体和染色质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是遗传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时的不同存在形式。染色质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过度螺旋化并折叠成染色体,而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解螺旋就形成疏松的染色质。
4.三种肌组织的特点比较:
 骨骼肌:又称横肌,一般依附于骨骼,受意识支配,属于随意肌。
 心肌:分布于心和临近心的大血管根部,具有自动节律性,不易疲劳,不受意识支配,属于不随意肌。
 平滑肌、分布于血管壁和内脏器官,收缩不受意识支配,属于不随意肌。
5.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  
(1)无髓神经纤维的传导:近距离局部电流。
(2)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
6结缔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
  特性:(1)细胞少,间质多。(2)分布广泛,不规则 (3)血管丰富。(4)再生能力较强:因为在系统发生上,它属于分化较低的组织。(5)构造复杂。
分类:
(1)疏松结缔组织:主要由多种细胞和细胞间质成分构成。广泛分布于器官之间和组织之间.具有连接、支持、防御和修复的功能,称蜂窝组织,是存在于器官、组织和细胞问结构疏松的组织。
组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基质(蛋白多糖、纤维粘白、组织液)。
  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
(2)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细胞和基质很少,以支持和连接为主要功能。
  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主要为机体提供能量。分布于皮下、系膜、网膜等处。根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分为:
  黄色脂肪组织:由单泡脂肪细胞构成,黄色或白色。成年动物脂肪多属此类。具有贮能、维持体温和保护的功能。
  棕色脂肪组织:由多泡脂肪细胞构成,棕色。存在于幼龄动物和冬眠动物。其作用是产能。
  棕色脂肪组织:由多泡脂肪细胞构成,棕色。存在于幼龄动物和冬眠动物。其作用是产能。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在体内不单独存在,而是构成淋巴组织、淋巴器官.造血器官的基本成分。
7.兴奋传导的特征:
(1)完整性: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首先就要求其在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2)双向性:当细胞膜上某一点发生动作电位时,因局部电流可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因此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
(3)绝缘性:一条神经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称为绝缘性。
(4)相对不疲劳性: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与在突触的传递相比,不容易疲劳。
8.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1)化学性兴奋传递: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要依靠释放化学物质(Ach)来实现,它与同一细胞上依靠局部电流的作用进行的传导是不同的。
(2)单向传递: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只能从接头前膜传向终板膜、不能反向传递,因为只有接头前膜能释放Ach,而终板膜只能接受Ach的作用。
(3)时间延搁:虽然接头前、后膜相距仅20nm、但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要历时0.5 -1.0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递要慢;因为传递时需要前膜释放ACh, Ach扩散到终板膜等过程,这些均要较长的时间。
(4)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由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化学性传递所决定的,而依靠局部电流来进的传导在一定程度上是物理性的。
9.滑行的基本过程:
(1)当肌浆中的Ca2+浓度增加到某一阈值时,肌钙蛋白则结合了足够量的Ca2+,引起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先后发生构形改变,使原肌球蛋白不再覆盖肌动蛋白上的结合位点。
(2)结合位点一旦暴露,粗肌丝上的横桥头部立刻与之接触并结合。
(3)这一结合改变了横桥头和臂的结合力量,引起横桥头向粗肌丝的中央方向扭动,并将细肌丝往粗肌丝中央方向拖动。
(4)横桥头部在扭动后,迅速与结合位点分开,并恢复到正常时与粗肌丝主干垂直的方位,然后,横桥头部又与肌纤动蛋白丝的下一结合位点结合,又发生同样的扭动,引起对细肌丝的又一次拖动。就这样,细肌丝一步步地往粗肌丝中央方向滑行,导致肌小节的缩短。在这过程中,横桥不断发挥ATP酶的作用,使ATP分解放出能量,供收缩滑行的需要。
(5)当肌浆中Ca2+,,浓度降低时,肌钙蛋白上结合的Ca2+就分离下来,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的构形恢复,肌动蛋白上的结合位点被覆盖,肌球蛋白横桥头不再能和结合位点结合,细肌丝就从粗肌丝中间退出并恢复原位,导致了肌肉舒张。
10.门控通道类型:
(1)电压门控通道:有膜电位改变控制其开放和关闭的通道,如骨骼肌和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钠钾通道。
(2)化学门控通道:又称配体门控通道:是由化学信号,如激素,神经递质,G蛋白能控制其开放和关闭的通道。如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
(3)机械门控通道:由机械刺激控制其开放和关闭的通道,如内耳毛细胞上的机械门控通道。
11.细胞跨膜信号传导类型: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导
  主要包括G蛋白、G蛋白耦联受体、效应器。主要过程是由外来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激活G蛋白,由激活的G蛋白进一步影响效应器分子的功能,从而引起细胞的生物效应。
(2)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导
  包括配体门控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导,电压门控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导,机械门控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导。
(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导
  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导,结合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导,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导。
12.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
(1)刺激导致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
(2)Na+带正电荷迅速内流,使电位差逐渐减小导致去极化。
(3)Na+带正电荷继续内流,使去极化进步发展。
(4)当超过闯电位时,产生动作电位,膜外变负,膜内变正,出现反极化。
(5)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回降到正常水平。
(6)对K+的通透性迅速增大,K+带正电荷外流,膜甩位逐渐下降,直至大致恢复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化。
(7)Na+-K+泵运转,完全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
13.骨骼肌的肌管系统及其功能:
(1)横管系统(T管)。
(2)纵管系统(L管X
(3)三联管:一横管及其两侧终末池组成。
   横管是兴奋传递的通路。兴奋时出现在肌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能沿着横管系统迅速传进细胞内部。纵管系统是肌细胞内的Ca2+库,膜上有钙泵,能通过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回收,触发和终止肌原纤维收缩。三联管是横管和纵管衔接的部位,使横管系统传递的膜电位变化与纵管终池释放回收Ca2+的活动耦联起来。
14.骨是如何分类的:
  按其在身体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躯干骨、颅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四部分。按形态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15.椎间盘及组成
   两椎体间的物质即是椎间盘。椎间盘由椎体软骨板、髓核及纤维环三部分组成。椎间盘具有缓冲作用,椎间盘脱出症是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从后外侧脱出。
16.人体共有骨206块,按部位不同,可分为躯干骨、四肢骨和颅骨三部分。
   躯干骨(椎骨、肋骨、胸骨)有51块,四肢骨有126块(上肢骨64块,包括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下肢62块,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头颅骨有29块。
   颅骨的组成:颅骨由23块骨组成(不包含6块听小骨)。脑颅:8块,面颅:I5块。
   躯干骨的组成:椎骨24块,颈椎,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以上26块骨构成脊柱,肋12对、胸骨[块,参加胸廓的组成
   上肢骨组成:(l)锁骨(2)肩胛骨‘(3)肱骨(4)尺骨(5)桡骨(6)手骨。
   上肢骨的连结:肩关节、肘关节。
   下肢骨组成:(l)股骨(2)髌骨(3)胫骨(4)腰骨(5)足骨(6)髋骨。
  下肢骨的主要连结方式:(1)髓关节(2)膝关节(3)骨盆(4)足弓。
17.血浆蛋白的功能: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这几种蛋白质中,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对于维持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当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或它经由尿中大量排出体外,使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胶体渗透压也下降,导致全身水肿。
(2)免疫作用:球蛋白包括α1  ,α2 , α3, β,γ等几种成分,其中’Y(丙种)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能与抗原(如细菌,病毒或异种蛋白)相结合,从而杀灭致病因素,补体也是一种血浆中的蛋白质,它可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共同作用于病原或异物,破坏其细胞膜的结构,从而具有溶菌或溶细胞的作用。
(3)运输作用:血浆蛋白可与多种物质结合形成复合物。血液中还有许多酶类,都可通过血浆运输而送到各种组织细胞。
(4)参与凝血和抗凝血作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等因子是引起血液凝固的成分,生理性抗凝物质与促进纤维溶解的物质都是血浆蛋白。
18.血小板的功能: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促进生理性止血,参与血液凝固,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19.生理性止血的三个时相:
(1)血管收缩
  损伤,刺激引起缩血管反应,由神经反射,平滑肌收缩,及血小板释放绾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
(2)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血小板粘附并聚集成团,形成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
(3)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
  血浆中可溶纤维蛋白原,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造成局部形成血凝块,加固止血。同时,血浆中出现抗凝和纤溶活性物,防止血凝范围扩大。
20.影响组织液保持动态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毛细血管压增高或通透性增加都可引起组织液生成增多形成水肿。
(2)淋巴回流受阻,也可导致组织水肿。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压下降,而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出现全身水肿。
21.与快反应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相比,慢反应细胞电位具有以下的特征:
(1)慢反应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闵电位比快反应细胞低。
(2)慢反应电位的0期去极化速度慢,振幅也低。
(3)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不出现明显的快速复极期和平台期(2期)
(4)引起慢反应细胞的0期的内向电流由钙离子负载,也与快反应电位不同。
(5)慢反应细胞的4期缓慢除极的发生机制是由几种跨膜电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快反应细胞不同。
2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生理功能
 肾素:由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参与形成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的生理作用:
 血管紧张素I:对多数组织、细胞来说,不具有活性。
缸管紧张素II:(1)收缩血管:微动脉收缩血压升高。(2)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3)促进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释放醛固酮。后者直接促进肾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量增加(4)促进交感缩血管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量增多。(5)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加强盒(6))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7)使血管升压素和肾上腺素释放增多。
23.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比较:
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产生。
去甲肾上腺素:大部分来自肾上腺髓质,少量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
肾上腺素:(1)既能和α受体结合,又能和β受体结合。(2 与心肌的β受体结合,引起正性的时和变力作用,心输出量增加。(3)在皮肤、肾,胃肠道和粘膜等处α受体占优势,故血管收缩。,(4)在肝和骨骼肌β受体占优势,小剂量时血管舒张,大剂量时收缩(α参与)。
去甲肾上腺素:(1)主要作用于α受体,对大多数器官都有明显的缩血管作用,可使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2)也可与心肌的p受体(β1)结合。
24.决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五个时相期:
 0期:(去极化过程),心肌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发生兴奋时出现去极化由静息电位去极化至30mv。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在动作电位去极化达到顶峰后,立即转人复极期,0期和1期膜电位变化速度都很快,常把这两部分合称为锋电位。
2期:(平台期),在2期内,复极速度极为缓慢,几乎停滞在同一膜电位水平,膜两攤呈等电位状态,平台期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平台的存在是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时程明显长于神经、骨骼肌的主要原因。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2期复极结束后,复极过程又加速,膜内电位下降至静息电位或舒张电位水平,完成复极化过程。
4期:(静息期),是膜复极化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自律细胞4期内膜电位不稳定,开始自动缓慢除极.称为4期自动除极。
25.呼吸过程由三个相互衔接的环节来完成
(1)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或组织呼吸(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6.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DPPC),生理作用是:(l)降低肺泡表面张力;(2)防止液体进入肺泡内,防止肺水肿发生;(3)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4)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27.呼吸运动的参与肌肉及具体过程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胸廓的节律性扩张和缩小。
吸气肌:肋间外肌、膈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
呼吸运动的过程:
平和呼吸的吸气为主动过程,呼气为被动过程。
吸气:吸气肌收缩—胸廓扩张—肺扩张—肺容量增加—肺内压暂时下降—气体进入肺。
呼气: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肺回缩—胸廓回缩—肺内压升高—气体被呼出
深呼吸或用力呼吸的吸气和呼气均为主动过程。
28.肺通气的具体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
肺内压是肺泡内的压力。
大气压与肺内压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平和呼吸时肺内压变化幅度在2 -3 mmHg。
吸气之初,肺容积增大,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空气在此压差下进入肺泡,随着肺内气体逐渐减少,肺内压逐渐下降,至呼气末,肺内压又降到与大气压相等。
29.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1)使肺泡保持扩张状态而不致萎陷。
(2)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和淋巴液的回流。
30.气体交换过程中各成分分压的变化
肺部:肺泡气中02的分压大于肺毛细血管02的分压,02进入血管,肺泡气中C02的分压小于肺毛细血管co2的分压,C02进入肺泡。
组织:组织中02的分压小于毛细血管02的分压,022进入组织,组织中C02的分压大于毛毛细血管C02的分压,C02进入血管。
31.肺牵张反射过程
肺牵张反射是肺扩张和肺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肺扩张反射过程:肺扩张,刺激牵张感受器(气管到支气管的平滑肌中),冲动经迷走神经传递至延髓。兴奋吸气切断机制,使吸气转入呼气。
生理作用:阻止吸气过长过深,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肺缩小反射过程:肺缩小,兴奋细支气管和肺泡感受器,冲动经迷走神经,到达延髓使吸气抑制解除,引起吸气。
32.各个化学因素对呼吸调节的影响
化学因素包括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02分压、C02分压和[H+]改变时,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1)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的主要作用可能是调节脑脊液的H’浓度,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个稳定的pH环境。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主要是调节血液中的02分压。
(2)C02对呼吸的影响
维持正常呼吸的重要生理性体液因子。
动脉血中c02分压上升,呼吸加深加快,通气量增大。 
途径: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超过一定的限度,有抑制和麻醉效应。
(3)02下降对呼吸的影响
途径:(1)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叶呼吸加强。
(2)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呻呼吸减弱
(3)[H+]对呼吸的影响
[H+]浓度上升引起呼吸加强。
途径: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33.姨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胰液是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主要成分是水、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等多种酶类。
(1)碳酸氢盐: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同时也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宜的pH环境。
(2)胰淀粉酶:能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其最适pH为6.7 -7.0.
(3)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脂肪酸,其最适pH为7.5 -8.5。
(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这两种酶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胰蛋白酶原在肠液中肠激酶(肠致活酶)作用下,转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胰蛋白酶本身也有激活胰蛋白酶原的作用。糜蛋白酶原在胰蛋白酶作用下转变为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都能将蛋白质分解为脲和胨。两者共同作用于蛋白质时,就能将其分解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正常胰液中还含有羧肽酶等蛋白质水解酶。由于胰液中含有水解三种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
34.胃液的各成分及主要功能:
(1)盐酸:由壁细胞(泌酸细胞)产生。
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蛋白质分解提供酸性环境;②使蛋白变性;③杀菌;④促进促胰液素、CCK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⑤促进铁、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由主细胞产生,以酶原形式分泌,由胃蛋白酶原在盐酸作用下成为胃蛋白酶,主要作用于蛋白质及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的肽键上,主要分解产物是胨。最适pH为2.O。
(3)粘液:由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粘颈细胞、贲门、幽门的腺细胞产生。
作用:①润滑。
②保护胃黏膜。
③防止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害。
④发挥黏液屏障作用?
(4)内因子:由壁细胞产生的粘蛋白口
作用: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保护其不被消化液所破坏,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35.吸收的不同部位比较:
消化管不同部位的吸收能力和吸收速度不同,这主要决定于各部分消化管的组织结构,以及食物在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和停留的时间。
口腔和食管基本不吸收任何事物。
胃粘膜仅能吸收乙醇和少量水分。
小肠是各种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一是因为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且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二是黏膜的特殊结构使小肠有很大的吸收面积;三是小肠绒毛有丰富的毛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物质的吸收,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是其能充分吸收消化后产物的先决条件;四是小肠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将蛋白质脂肪等消化为利于吸收的小分子。
大肠主要吸收残渣中剩余的水和无机盐类。
36.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及吸收方式:
(1)糖类的吸收:①是逆浓度梯度差进行的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②糖类被分解为单糖才能吸收。
(2)脂肪的吸收:
①短、中链脂肪酸及甘油直接扩散进入血液。
②长链脂肪酸及其甘油一酯进入细胞后被合成为甘油三酯(动物体中性脂肪)后进入淋巴液。
③脂肪的消化产物为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
(3)蛋白质的吸收
①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后被小肠全吸收。
②氨基酸的吸收为主动吸收.Na+偶联的继发式主动转运过程。
(4)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水的吸收机制:被动吸收,溶质主动吸收渗透压梯度是其吸收的动力。
钠离子:钠离子吸收为主动过程。
铁离子: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空肠,胃酸的酸性环境容易吸收铁离子。
负离子( CI-、HC03 -):钠离子的主动吸收形成的电位差是负离子吸收的动力。
钙离子:维生素D可以促进小肠对其吸收。
(5)维生素的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可与其它脂肪消化产物一起被小肠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VB12除外)均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被吸收;
维生素B12必须与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在转运到回肠被吸收。回肠是吸收维生素B12的特异部位。
37.生物体主要供能物质:
碳水化合物:供能的主要物质,有氧呼吸时,完全分解,释能多;无氧呼吸时,释能少。
脂肪:既贮能又供能,氧化释放的能量为葡萄糖的二倍。
蛋白质:主要合成生物活性物质,也可供能
38.机体热平衡的两个过程:
(1)产热过程
主要的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由代谢旺盛的内脏产热(尤其是肝脏)运动时主要由骨骼肌产生热量。
机体的产热形式:
①寒战产热:动物突然暴露于寒冷中,引起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可使机体耗氧量增加,产热升高,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代谢率可增加4-5倍。
②非寒战产热:又称代谢产热,寒冷促使机体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等激素增多,使机体产热量升高,主要指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除寒战产热外,体内还会发生广泛的代谢产热增加的现象。
产热的调节:受到神经和体掖因素的调节。
寒冷刺激可通过肌紧张和寒战来提高产热量。
寒冷刺激也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来提高代谢率。
(2)散热过程
①散热器官:皮肤是主要的散热部位,少部分热量通过呼吸道、尿和粪便排出。
②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外界较冷的物体。
传导散热:体热直接传给与它接触的物体。 
对流散热: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特殊形式,风速越大,散热速度越快。
蒸发散热: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包括不感散发和可感散发两种方式。
不感蒸发:指体液直接透过皮肤和粘膜表面,在未形成明显水滴就蒸发掉。
发汗又称为可感散发,指通过汗腺的主动分泌,汗液在皮肤表面形成明显的汗滴的形式而蒸发。
39.重吸收的主要方式及水和葡萄糖的重吸收方式:
重吸收的主要方式有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类。
葡萄糖的重吸收
部位:仅限于近曲小管,主要在近曲小管前半段。
机制:继发主动转运,通过与钠泵的耦联完成。
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超过肾糖阈后,尿中葡萄糖的含量将不断增高。肾糖阈:当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水的重吸收
机制:全部为被动重吸收,主要通过渗透途径完成。
部位:近曲小管、集合管、髓袢降支细段和远曲小管。
40.肾交感神经对尿生成的影响:
交感神经兴奋对尿生成的影响包括
(1)引起人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流量和血压下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2)刺激近球小体中的近球细胞释放肾素使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对NaCI和水的重吸收
(3)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增加近球小管和髓袢内皮细胞对Na+、Cl -和水的重吸收。即:肾交感神经兴奋,尿量减少。
41.响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因素: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
影响抗利尿素释放的因素: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则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反之,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
(2)循环血量的改变
血量增多,刺激心脏容量感受器,可使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血量减少,则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
(3)动脉血压的改变
动脉卑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抑制血管升压素的释放。
42.合什么条件的化学物质才能确认为递质:
(1)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含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能够合成这一递质。
(2)在神经末稍内有突触小泡结构,可贮存递质以免被胞浆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的递质被释放人突触间隙。
(3)递质在突触间隙内弥散,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而发挥其生理效应。
(4)突触部位有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的环节。
(5)用递质抑制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该递质的作用。
43.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及作用分别是: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包括后腹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等)向大脑皮质特感觉区投射的纤维联系。
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由丘脑内侧核群发出并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纤维联系。
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放传出冲动;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大脑保持觉醒状态: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传导途径 有专一传导途径 无专一传导途径
传人神经元接替 经较少(一般为三级)神经元接替 经多个神经元接替
投射部位     大脑皮质特定区域 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感觉与大脑皮质的定位关系   有点对点联系 无点对点联系
生理功能 产生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质  维出传出冲动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兴奋使大脑维持觉醒

44.牵张反射两种类型及其意义:
牵张反射是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被动牵拉时,出现反射性收缩。
牵张反射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肌紧张和腱反射。
腱反射是快速牵拉肌腱而引起的牵张反射,临床上通过检查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
肌紧张是受到持续微弱的牵拉而出现的牵张反射,它具有维持躯体姿势的重要功能。
45.胆碱能受体的两种类型,分布部位和受体阻断剂分别是:
胆碱能受体分为毒蕈碱型受体(M型受体)和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两种类型。
毒蕈碱型受体(M型受体)广泛分布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阿托品是胆碱能受体(M型受体)的阻断剂。
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分布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上,以及骨骼肌终板膜上。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的阻断剂是筒箭毒。
46.脊休克表现及其特点.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腱反射,肌紧张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
特点:(1)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2)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
(3)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
47.底神经节损伤的主要表现:
(1)肌紧张增强丽运动过少综合症。
如震颧麻痹(帕金森氏病)。
主要表现: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动过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
发病机制:黑质受损时多巴胺递质减少。
(2)肌紧张过低而运动过多综合征
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
病理研究:纹状体病变,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
主要表现: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
发病机制:胆碱能和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功能减退。
48.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
(1)对同一效应器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
个别例外:如汗腺,肾上腺髓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平滑肌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夕
(2)二者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个别例外:如对唾液腺,二者均促进其分泌。
交感神经促进分泌的唾液量少而粘稠,副交感神经使其分泌的唾液量多而稀薄6
(3)二者的紧张性作用在不同状态下不同。
剧烈活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占优势。
49.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的方式及特点:
(1)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
包括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勃起反射等。
(2)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于是溺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延髓有基本生命中枢之称。
包含呼吸调整中枢、光反射中枢。
(3)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包括①对体温的调节;②对水平衡的调节;③对腺垂体功能的调节;④对摄食活动的调节;⑤对生物节雄的调节;⑥调节情绪反应。
(4)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通过新皮质和边缘系统来完成。
50.激素按其化学结构分两类:
(1)含氮激素。
①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
主要有ADH,胰岛素等。
②胺类激素:
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
(2)类固醇(甾体)激素。
由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等,
(3)固醇类激素如维生素D。
5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1)激素与受体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2)信号放大系统使其生物作用具有高效性。
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一般都在ng/lOOmL甚至pg/lOOmL数量级。当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
(3)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4)激素存在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52.激素分泌的调节因素:
(1)激素调节(2)神经调节(3)精神活动对激素的调节。

上一条生物制药学自考复习资料下载
下一条

 版权所有:长春市德邦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吉ICP备13004476号

 电话:0431-85690458 地址:吉林大学南岭校区(人民大街5988号)